卡馬森中英音樂交流

  表演:Wales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Voice
學生團,九歌民族管弦樂團

  地點: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卡馬森校區

  英國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舉辦「THE TWO DRAGONS」音樂會,邀請道法師一行及九歌民族管絃樂團至卡馬森校區進行中英音樂交流。現代威爾士的歌聲和中國的古典音樂,同台輪流演出,互相襯托,透過音樂的力量讓雙方友誼更加穩固。


圖:道法師、諸位法師以及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執行校長麥迪文.休斯先生與九歌民族管絃樂團合影

吉祥偈-滄海一聲佛
編曲:瞿春泉
道法師率眾領唱

  吉祥偈---此歌咏給善緣者

願晝吉祥夜吉祥   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   願諸三寶哀攝受

願晝吉祥夜吉祥   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   願諸上師哀攝受

願晝吉祥夜吉祥   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   願諸護法常擁護

 

致辭與開場
演講者: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傑諾米.史密夫先生

 

小城故事
作詞:湯尼  作曲:莊奴
編曲:翁清溪

  歌曲簡介:
  《小城故事》是鄧麗君為電影《小城故事》演唱的電影主題曲,這是首原本描寫台灣鹿港小鎮的歌曲,因為鄧麗君音質純淨、音色美如彩虹般的酡紅,塑造出一種既古典又現代的婉約形象;歌曲甜美中有些憂鬱、溫柔中蘊含著活力,充溢著攝人的魅力,成為廣為人知的歌曲之一。小城故事這部電影在鄧麗君優美的歌聲襯托下,再加上三義木雕廠的故事為背景,更是成功地打入觀眾的心。而一直令大眾喜愛的林鳳嬌在片中亦成功地詮釋一位啞女的純樸。

  歌詞介紹:
小城故事多 充滿喜和樂 若是你到小城來 收穫特別多
看似一幅畫 聽像一首歌 人間盡皆真善美 這裏已包括
談的談 說的說 小城故事真不錯
請你的朋友一起來 小城來做客

 

陽明春曉
曲:董榕森

  陽明春曉,原名「三月桃花」,是一首梆笛的獨奏曲,由作曲家董榕森於一九六O年所作,內容描寫春天的陽明山優美的風景和遊人歡樂的心情。由於它的片段曾作為中華電視公司國語文教學節目《每日一字》的主題曲,因為成為台灣人最耳熟能詳的國樂樂曲之一。本曲還曾被選入「二十世紀華人經典作品」。

  本曲採ABA的曲式,第一段為輕快的快板,運用輕快的吐音、裝飾音、歷音以及快速的連音徒律等,充分表現出歡快的感覺。第二段為抒情的慢板,大量運用滑音的技巧來抒發情感。第三段為第一段的主題再現,除了速度較前更快,情緒更為激烈之外,曲子結束前以具特色的大量歷音來裝飾,使整個樂曲達到最高潮。

 

將軍令
編曲:蘇文慶

  歌曲簡介:
 根據琵琶傳統樂曲《將軍令》改編的一首合奏曲,音樂肅穆、深沉、雄勁、兼而有之,令人聯想到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正在前進。

 

WIAV
Wales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Voice

 

揚鞭催馬運糧忙
作曲:董榕森

  歌曲簡介:
  是魏顯忠創作於1969年10月的一首笛子獨奏曲。該曲根據東北民間音樂風格創作,是新派笛子的代表樂曲之一。樂曲熱情明快,以生動樸實的音樂語言,描寫豐收以後的農民駕著滿載糧食的大車,喜氣洋洋地向國家交售公糧的情景。馬蹄擊節,車輪吟唱,快樂的農夫揚鞭催馬,把豐收的喜悅鋪撒在運糧的小道上。

 

鬧新春
曲:楊春林

  歌曲簡介:
  以音色明亮的板鼓、小鑼、小鈸引出樂隊歡快流暢的旋律,以此活潑向上的律動向人們呈示出新春伊始、萬象更新的信息,在醇厚的鄉土氣息中散放著新春歡騰無比的氛圍。

 

花好月圓
曲:黃貽鈞
編配:彭修文

  歌曲簡介:
  民族管絃樂曲,彭修文根據黃貽鈞的同名管絃樂曲改編,是一首採用有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的輕音樂作品。全曲在熱烈的快板引子中開始。A段主題先由笛子吹奏柔和明亮,然後轉入高胡和二胡變化重複,描繪了一幅輕歌曼舞的畫面。B的主題揚琴和秦琴演奏輕快活潑;然後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變化重複;低音樂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舞蹈性的節奏型,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在月下花叢盡情歡舞的場面。最後,樂隊以快速的加花演奏,變化再現A的主題,使樂曲在熱烈歡騰的情緒中結束。

 

花木蘭
琵琶曲:顧冠仁

  歌曲簡介:
  曲是顧冠仁先生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以奏鳴曲式結構所創作而成的琵琶協奏曲。顧冠仁在選定琵琶為主奏樂器時,考慮了琵琶有著寬廣的音域與十二平均律的音位,適合西方協奏體裁中頻繁轉調的需求。作曲家在技巧的運用方面,力求從文曲、武曲兼備的雙重角度切入,如運用左手推、拉、吟、揉等文曲的彈奏手法來刻劃花木蘭細膩柔美的女性形象,再以武曲戲劇性的表現手法,如掃、拂來描繪花木蘭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英勇形象。其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又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全曲共分為三大部分:一「木蘭愛家鄉」、二「奮勇殺敵頑」、三「凱旋回家門」。

 

吹管樂器

  笛子
  笛又名橫吹、橫笛,宋朝以後,成為戲曲伴奏的重要樂器。傳統的笛子由一根中空的竹管製成,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及六個按音孔。吹奏時,由吹孔灌氣引起竹管內的空氣柱震動而發音。其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笛音清脆、透明而圓潤,獨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現力豐富,相當受到人們喜愛。笛子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筒音「最低音」為a1和d2的笛子,因為這兩種笛子分別為崑曲和梆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習慣上稱為「曲笛」和「梆笛」。

  嗩吶
  嗩吶在民間亦稱為「喇叭」、「鼓吹」,原是中亞、波斯地區「今伊朗、阿拉伯一帶」的樂器,「嗩吶」兩字原為波斯語surna的音譯。自明代以後廣泛流傳,至今在婚喪喜慶以及民族節目中,大多成為民間音樂的主奏樂器。流傳各地的嗩吶種類相當多,樂器外觀有大、有小,音色有粗獷、有柔和,表現力很強。所有管樂器的技巧幾乎都可演奏,還可以模仿人聲唱腔,以管體、哨子、喇叭口拆開吹奏,皆可各自模擬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

  
  笙是中國傳統吹奏樂器中,唯一以表現和聲為特長的樂器。古代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殷商時代(西元前十四世紀)的甲骨文上已有關於「和」的記載;春秋戰國以迄秦漢,民間盛行「鼓瑟吹笙,吹笙鼓簧」,都說明笙這種樂器已經流傳相當久遠了。  古代的笙以匏(葫蘆)作為「笙斗」(樂器的基座),唐以後改為木製笙斗,現今所使用的笙則是採用銅質的笙斗;笙是以簧片振動發音,演奏時吹氣、吸氣皆可,而且可以同時奏出兩個音以上,因此吹奏和聲成為一大特色。傳統笙一般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經過改良後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簧等多種,不僅擴大笙的演奏音域,也解決不易快速轉調的先天束縛。笙常用作伴奏樂器,由於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亦可用於獨奏。

 

擦弦樂器

  中胡
  中胡是一種類似二胡的中國拉弦樂器,它是以二胡的樣式為基礎發展而成的,但它的琴筒比二胡大、琴桿比二胡長、琴弦比二胡粗,它的音色低沉渾厚、廣闊飽滿,常用於合奏及伴奏,加強樂隊中聲部的厚度;中胡在獨奏方面也展現其獨特的魅力。

  二胡
  「二胡」一詞,是專指演奏用或在國樂隊中慣用的一種胡琴,在南方則稱為「南胡」;二胡是我國流傳最廣、最具表性的一種拉弦樂器。二胡音色優美、表現力強,不僅擅長演奏柔和流的曲調,也能演奏跳躍力的旋律,音色剛柔多變。 各地二胡的演奏法基本上大體一致,以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四個指頭按弦,右手握持馬尾弓左右來回摩擦琴弦發聲,但由於流傳和使用的地區不同,都具有不同的演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二胡在國樂團中是主要的旋律樂器,常見獨奏的表現,也適於合奏或伴奏,在許多民間戲曲中均成為重要的伴奏樂器。二胡最常用的內弦空弦定音為d1,外弦空弦定音為a1,普遍都是採用五度定弦法。

  高胡
  高胡是根據二胡改革而成的。它的琴筒比二胡小,定音比二胡高五度,所以叫它高胡。 高胡的音色秀麗、明亮、華美、飄逸,適合演奏抒情、華麗的樂曲。它原常用於廣東音樂中,因此又稱「粵胡」。

 

彈撥樂器

  琵琶
  「琵」與「琶」是彈撥樂器二種最常用的演奏手法,右手指向左前方彈出稱「琵」,右手指向右後方彈去稱「琶」,所以最早「琵琶」一詞是彈撥類樂器的總稱。西元前三世紀的秦代,民間盛行一種長柄、皮面、圓形音箱的彈撥樂器-「弦鼗」,後人稱為「秦琵琶」;漢武帝時期創製了一種木面、圓形、四弦、長柄十二柱的樂器,也稱為「琵琶」。當時各類的琵琶雖然名稱不一,實際上都與今日國樂團常用的「阮咸」類似。  之後,南北朝時期由印度傳來一種「伊朗式」琵琶,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也叫作「曲項琵琶」,這就是現代琵琶的前身。琵琶最初使用木撥彈奏,唐代以後改用手指觸弦,演奏技巧經長期發展日趨複雜,表現力亦豐富。琵琶傳遍南北各地,除作為獨奏、重奏、合奏等純器樂的表現外,也廣泛地應用在戲曲、曲藝、歌唱等伴奏樂隊中,是相當重要的一種彈撥樂器。

  
  箏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所以又稱為「古箏」,早在秦代便十分流行,從嶺南至內蒙,幾乎遍及全中國,尤其以河南、山東、浙江、廣東、內蒙等地更被廣泛的採用,箏樂風格獨特而聞名。古箏原本以裝置十三弦、十六弦為常用的規格,經過改良以後,現在常見的為二十一弦箏,其次則有二十五、二十六弦的型制,音質柔美穩定、音域擴大,演奏技能大為提高,深受人們喜愛。適合獨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種戲曲、曲藝和舞蹈等的伴奏。

  揚琴
  揚琴約在明代傳入中國,最初流行於廣東沿海地區,以後逐步遍及中國。例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四川琴書等等,許多劇種、樂種、說唱藝術的音樂中,楊琴都是主要樂器。從演奏技法而言,楊琴是一種雙手持琴竹敲擊琴弦發聲的擊絃樂器,琴音清脆、音域寬廣,可以同是奏出和音及快速琵音,在樂隊合奏中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樂器,獨奏方面亦極有特色與表現。

 

打擊樂器

  
  鈸以銅為材料所製,所以一般又稱為銅鈸,體積不大、兩兩成對,演奏時左右手各持一個互擊發聲。鈸也是體振樂器,鈸身為一塊圓形的響銅板,以中央突出的半圓形為固定點,向四邊振動發音,其種類有十多種,樂隊中常用的為小鈸,中鈸,水鈸,大鈸等。

  
  鑼是民間最常使用、流傳最廣泛的打擊樂器之一。鑼的種類很多,有的鑼具固定音高,有的鑼敲擊之後音會升高,有的鑼敲擊之後會降低。鑼屬於體振動樂器,結構簡單,音量宏大,一般的鑼呈圓形弧面,通常四周有邊框,用槌敲擊中央「鑼臍」,震動發聲。 打鑼的基本技巧大致有三種: 1. 放音擊法(敲擊鑼心後,任其聲音延續。) 2. 邊音擊法(敲擊鑼邊,表現鑼各種音色。) 3. 悶音擊法(敲擊鑼身時,同時用手摀住鑼面,表現「悶鑼」特殊的音色。)